高原气候瞬息万变,刚刚下完一场冰雹,天空就放了晴,63岁的才仁,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忙日常。
每年的七八月是乡城雨水最丰沛的季节,藏族同胞们通常会到山里面,捡拾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松茸,这个时候的村子里一般很少会遇到村民,“基本上都进山捡松茸了。”才仁说道。
才仁是甘孜州乡城县水洼乡白格村的农户。走入白格村,映入眼帘的白色藏房像珍珠一样散落于田间,村里小路上散落的牛粪也侧面反映了这个村子的养殖产业,家家户户都有在养牛。一个老阿妈正背着一背篓牛粪,牛粪用来烧火取暖。
水洼乡地广人稀,地处干热河谷地带和半高山温寒地带,高原环境非常适合养殖牦牛,高山畜牧养殖业也是水洼乡的特色产业。才仁现在养了12头牛,有2头牦牛,10头黄牛。“我的爸爸、爷爷都在养牛,我也养了30多年牛,除了养牛,别的也不会做。”
从父辈那里传承的养殖技术,加上才仁自己爱琢磨,慢慢摸索出来自己的一套养牛心得和独特技术。“有一次村子里有头牛生病了,我用自己的办法治好了。”
但是从父辈传承来的养殖技术还是相对比较传统,才仁说家里有头牛好像是得了寄生虫,肚子上有疙瘩,自己的办法也没起到作用,最后请了兽医站的人打了针。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其他农户,上个星期有个农户的牛突然口吐白沫,肚子涨了起来,也请了兽医站的人来打针,还是没有好,最后跑到县里请了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来看,才把牛治好。一头牛对于一个山区农户来说,是比较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牛生了病,有时候农户还是无计可施。
· “养牛太苦了,还不如出去打工”
传统养殖方式落后是一个难点,摆在农户面前还有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养牛了,“养牛真的太苦了,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丹巴说。有农户在山上草场养牛,草场湿气大,长时间居住,农户手上的关节都变了形。
在年轻人看来,养牛又脏又累,又占用劳动力,一个普通的家庭养一头牛到年底,收入支出完全不对等,还不如出去打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离开县乡,去往大城市打工,家家户户从父辈手里传承过来的养牛技术,现在有可能找不到年轻人来学。
·年轻人的迷茫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长大后的孩子总盼望离开家乡,但人总是在离开家乡后,才会心生怀念。水洼乡的年轻人虽然走了出去,但是就像线上的风筝,线的另一头始终被家乡牵着。
一个普通的藏族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不仅靠养殖、种植,更重要的还有大自然的馈赠:松茸、虫草。每年的5月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需要返回家乡捡虫草,7-9月要返回家乡捡松茸,年轻人在外做不了稳定长期的工,只能就近家乡接一些零散的工,收入也不是很稳定。
岁数大的人养不了多少牛,年轻人看不到养牛的希望,又没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个困境怎么破呢?
·他乡之石
海惠作为一个扎根乡村多年,从事产业发展和农村社区治理服务中小农户的公益机构,从2018年开始在乡城县白依乡支持200户项目家庭,开展以藏香猪和牦牛养殖为主体的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截至2022年6月,不仅推动建设了五个合作社和发动农户自筹了100万资金,海惠还支持合作社发展金50万元,并通过海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项目影响力,撬动乡城县政府扶贫资金600万元投入到白依乡合作联社。能不能借用海惠的项目经验,帮助水洼乡的农户呢?
在乡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青麦看来,“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的一些成功养殖模式和养殖经验,希望能立足水洼乡的发展条件和实际状况,摸索出一条属于水洼乡的高山牦牛养殖新发展模式,成立联合合作社,来消除农户养牛后顾之忧。”
基于海惠在当地的项目经验,海惠携手爱德基金会、乡城县科学技术协会对乡城县水洼乡那拉岗村和白格村进行了调查,结合两个村村民的实际需求,申请了阿里巴巴公益XIN益佰计划-牦牛惠民兴村计划。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同时通过链上公益保障公益善款支出的公开透明。
· 高原一头牛,藏民喜增收
7月27日,阿里巴巴公益XIN益佰计划牦牛惠民兴村计划经过前期多方动员准备,启动执行。
即便有适合的产业,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是最普遍适合产业规模小、能力低的小农户参与其中,通过合作社的组织、规划、服务等,小农户将有机会实现可持续的增收和发展。
但是,如何成立合作社、如何运营、如何管理、如何形成社员间合作关系、如何规划产业等?都是小农户不清楚的,且欠缺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缺骨干人员,需要有一个引导和培育的过程。
牦牛惠民兴村计划组织农户进行合作生产,统一购买牦母牛,组建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统购统销节约成本等优点。还通过合作社提供社区催化、技术培训和服务,同时培养牦牛养殖人才和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改进传统的养殖技术,这样一来,年轻人在家也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平台,学习了技术,也能有一份收入。
在四川省科协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委员李捷看来,“海惠在过去多年总结实践了一套农村发展与社区综合发展的项目模式,期望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牦牛产业的振兴,促进乡亲们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谱写民族大团结新篇章。感谢阿里巴巴公益平台爱心商家的支持。”
“我活了60多岁,没想到会有人给我钱支持我买牛。” 才仁告诉我们,现在政策好,不愁吃不愁穿,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他说他的任务就是把牛养好就行,希望能再多养几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