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 Mactra antiquata )俗称海蚌,是一种个体大、肉质细嫩、味道甘美的海产双壳类,其足大如舌,白里透红,故美其名为西施舌。
(一)西施舌的生物学特性
1.生态习性:西施舌为太平洋西部广布种,印度半岛、中国、日本沿海均有分布。在我国尤以福建闽江口一带产量为多。生活在低潮区至水深7米处的细砂或砂泥底质,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为成体达7~10厘米。索饵和呼吸时升到表层,后端朝上伸出水管,退潮时潜居砂中,滩面上留下1个“8”字形的进出水孔痕迹。西施舌西施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生长适温为8~30℃,最适温度为20~24℃。适宜生长盐度为(17~29)X10-3,最适盐度为(20.16~20.57)×10-3,但在短时间的淡水影响下不至于死亡。
2.繁殖与生长:一般在春夏间进行紧殖,福建在4~7月份,山东为6~9月份。生物学最小型为46.5毫米,性腺成敦时,雌雄生殖腺颜色均为乳白色;产卵量较大,壳长9厘米的个体一次可排放400万~500万粒卵,成熟卵直径约为68微米,外包1层厚约15微米的胶质膜。西施舌生长较快,从受精卵发育到1厘米的幼贝约需2月。在自然海区生长的个体,1周龄体长可达4~6厘米,平均体重20克左右;2周龄的体长可达8~9厘米,体重为110克左右;3周龄的体长可达10~11厘米,体重为140~150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4厘米,重达450克。
(二)西施舌的人工育苗
1.亲贝的选择与蓄养:在繁殖季节选择3~4龄的健康亲贝,洗去贝売上的泥砂,消毒后放在育苗池中蓄养6~7天,使其充分成熟。
2.采卵与孵化:采用自然采卵法和阴干、流水、升降温、氨海水浸泡等方法,诱导排放精、卵,也可解剖取精、卵进仃人工授精,均可获得成功。卵子一旦受精后,进行洗卵2~3次,洗去多余的精子,孵化率可达95%以上。
3.幼虫的培育:幼虫培育期间饵料种类主要有金藻、牟氏角毛藻和扁藻等,每天换水2~3次,每次20~30.分钟, D 形幼虫至壳顶幼虫期培育密度为3~4个/毫升,壳顶后期幼虫(売长>134微米)培育密度1~2个/毫升。在适温范围内,从 D 形幼虫培育到附着,需要11~13天,适当升高水温,增加饵料,对幼虫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采苗及稚贝培育:用小于0.3毫米细砂作为附苗的基质,用前经过每立方米水体30~50克高锰酸钾浸泡,淘洗干净后,铺于池内,厚约1厘米。稚贝培育密度每平方米水体为5万~10万个。饵料以扁藻为主,或停止人工投饵,引人200目筛绢过滤沉淀的海水,使稚贝摄食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经过20多天的培育,売长可达0.5厘米。
(三)西施舌的养成与收获
1.网围养成:选择粉砂底质、地势平坦、潮流畅通的低潮区,在大潮退潮时,沿场地四周挖1条宽20~30厘米、深40厘米的环沟,将6~8号尼龙线编织成的网目大小为2~4厘米、高120厘米的网片,下端连同底纲埋人沟底35~40厘米。埋网片时应将底纲拉直。紧接着在网片的内侧每隔1.5~2米插1根长140厘米的木棍或竹竿,撑起网片。每667平方米放养1龄西施舌400~500千克或2~3龄西施舌700~1000千克。养成期间应经常清除玉螺、红螺等敌害,刮除附着在木桩上的藤壶等。台风过后应及时修补损坏的木桩和网片。养至4龄的西施舌,体长达9厘米以上,体重达250克左右,即可收获。一般在大潮退潮时收获,用短柄铁锄或铁耙翻砂,逐个采收。
2.池养:在高、中潮区建池,池内侧用石砌直坡,池底铺细砂30~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设置独立的进、出水闸,进水闸应装有1~2毫米的过滤网。放养量与围网养成基本相同。大潮期间每天应更换池水 1~2次,大潮过后或水色清澈,可施尿素(每667平方米700兄)及过磷酸钙(每667平方米300克)以促进池内单胞藻的条殖生长。每次大潮应排干池水1次,捕捉鱼、虾、蟹,清除浒奇和其他敌害生物。收获时把池水排干,观察西施舌的出人水孔,直接用手挖取。
作者:奥克丹 蒋经理